國立臺北大學 x 社團法人華嚴學會:
環境・人文・智慧:「新世紀永續發展高峰論壇」成果豐盈
2015年聯合國於永續高峰會發布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期待於2030年以前,針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包含環境、社會、經濟等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為了邁向永續,落實行動與變革,國立臺北大學與社團法人華嚴學會攜手合作,本校由永續辦公室及人文學院負責執行,於2024年05月24日(五)13:10至17:30,假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人文學院1F01會議廳,共同舉辦第一屆「新世紀永續發展高峰論壇」,主題為:「環境・人文・智慧」,邀請所有關心永續發展者與會,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 本屆論壇主軸定調於以多元宗教角度闡發「永續發展」相關議題與思想建構,邀請儒、釋、道、基督教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四位進行主題演講。與會者有來自各校的教師、學生,及來自全臺各地、各領域的民眾140多人。論壇首先由臺北大學李承嘉校長開場,強調「永續」是目前所有人均不可迴避的議題,此論壇最初是由本校第23屆傑出校友海雲繼夢法師發想而來,希望透過宗教的力量將各種想法落實,同時結合各個不同的宗教,共同提出討論、指引,而後不斷地擴展,使各個宗教團體,乃至於各個單位、個人,均能朝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世界華嚴總會會長吳保榮先生,專程從香港前來參與本次論壇,表示華嚴5月初剛於香港舉辦完「當AI遇到佛陀」論壇,研討AI對靈性生活的影響,而華嚴學會亦與臺北大學簽訂了六年的合作約定,將分別針對E、S、G三方面,辦理論壇與研討會,希望透過此長期的合作,使雙方均能成為永續發展的領導者、實踐者。 論壇由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兼行政副校長陳俊強教授擔任主持人,分別介紹四位講者出場。上半場首先邀請到世界華嚴總會創辦人、大華嚴寺導師海雲繼夢法師,申論「可持續的核心價值:良知與中和」,指出人和大自然當如何圓融發展,即為「永續」問題。工業革命以來,成為「致功利」的社會結構,導致了政治、科技、經濟的諸多病變,而產生殖民的奴、無知的癡、無感的僵等問題,惟有「致中和、致良知」,開發靈性,發展人本教育,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安全、健康、幸福,方為治理人類當下面對困境的最佳良藥。第二位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有能教授,談論「以道觀之:道教智慧與永續發展」,指出永續從橫向來看,是公平分配之正義;從縱向來看是要為下一代人保留他們所需要的資源。世間本存在著差異,道家的「復歸自然」主張萬物同根生,天、地、人是一體的,「人與世界」的自然關係,是一種跟差異共在的倫理關係。人為萬物之靈,應擔負起環境保育的責任,讓差異彼此互補、豐富,更易永續發展。 中場休息,二十分鐘的茶敘時間,與會者亦相互持續討論著。下半場開始首先邀請到東華大學林安梧榮譽講座教授,亦兼任於臺北大學中文系,講論「儒道互補及其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的和平促進」,指出儒、道、佛皆強調啟動人內在的靈明覺性,儒家講「仁」,重人倫孝悌,內聖、外王的理想向度,強調人和天地萬物的通貫為一;道家講「慈」,重在天地常悅和諧,體會常道,包容彼此的差異。儒道互補,展現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生生之德」,各個主體互動感通、和合為一,即為「永續」議題的中心理念。第二位邀請到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陳家富教授,論述「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之間:基督教生態倫理學」,指出西方環境哲學中的基本論述是人類中心論與生態中心論,兩者觀點彼此衝突但有各具特色與貢獻,基督教傳統嘗試整合兩者,為環境思考帶出第三種路線,強調人為萬物的中心角色,上帝賦與人「理性」,須擔負起實踐愛和責任,達到共同的美善,讓大地能與人維持友好的關係,發揮人為管理、保護大地的角色。 四位講者的論說結束後,大會還安排了三十分鐘的綜合論壇,在主持人幽默風趣的貫穿下,講者或補充前述或相互論辯,更加彰顯儒、釋、道、基督教做為永續發展的思維基底,彼此間雖有所差異,然又相互融合,萬宗歸一之況,即人類與自然萬物乃共生共榮的,理應善待之。此次高峰論壇在知性、靈性交織的氛圍中結束,給予與會者諸多的啟發與反思,成果豐盈;其中,彼此共同思考當如何為我們新世紀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所激盪出的「人文、智慧」火花,期待能隨著各個與會者,回到自己的領域、社群乃至日常生活中,用實踐力使其「永續」發光、發熱。